本周市場走的較為猶豫,盡管政策端頻吹暖風,但盤面上始終看不到起色,相反成交量日漸低迷,以目前5000只個股的體量,這7000多億的成交額又怎能撐住場子。
截至周五收盤各大指數跌多漲少,其中以創業板、科創50為代表的成本板塊跌幅較大,而大盤價值板塊表現較好,各指數具體漲跌如下所示:
相比此前撒胡椒面式的輪動,這周倒是更為精準,價值板塊始終占據了上風,地產、金融、銀行、資源輪番上漲,而上周的頭牌醫藥、傳媒、計算機早已被市場拋棄,行業指數具體表現如下:
至于價值板塊的強勢,也在情理之中,大伙看本周市場傳遞的信號,先是建設“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點名了一把中字頭;
接著,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做好當前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的通知》,推出16條金融舉措,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再次傳遞上層托底地產的決心;
緊接著,國常會表態適時適度運用降準等政策工具,點燃大金融。
這銀行、地產等價值板塊可是妥妥的受益了這波政策風。
當然,就目前的基本面狀況來講,我并不建議大伙去追,理由如下:
1、市場整體低迷,滬深兩市成交量重回地量,就這點人氣難以支撐行情走遠,最近這熱點輪動電風扇大伙可都是領教過的;
2、周五盤后的降準0.25%不宜過度理解為全面寬松,此次降準的目的緩解銀行間的資金緊張狀況,你看最近兩周為了給地產融資“輸血”,這債市都給拖下水了,央媽這筆操作擺明是出來穩場子的。注意,不是撒錢;
3、目前國內的YQ狀況不容樂觀,各地政策都在收緊,新增GR人數已經超過了4月份的高峰期,這對經濟恢復來講顯然不是好事。外加現在所處的季節本就不利于防控,這個冬天可能較為艱難。
綜合以上觀點,個人的看法是如果FY不松動,光是一些政策吹吹暖風,效果會非常有限,當然也就不利4季度上市公司整體的業績修復。所以,還是建議大伙要以防守為主,別管市場上哪種風格抬頭、哪種題材冒泡,都別輕易調換手中的籌碼,搞不好偷雞不成蝕把米。
再說回近期的ETF市場情況,截至11月25日,全市場共有740只ETF跟蹤329只指數(未統計貨幣類),場內流動基金份額11307.67億份,如下圖所示:
市場整體低迷,而ETF市場卻是個例外,本周股票類ETF再次獲得資金的青睞,累計增加33.53億份。其中,上證50ETF、醫療ETF、中證500ETF新增份額超過5億份,詳細數據如下:
ETF漲幅榜方面,地產、銀行、基建、紅利四大主題ETF包攬了前十,其中地產ETF以6.83%漲幅拿下頭把交椅,漲幅榜前十詳細數據如下圖所示:
下周,光伏ETF龍頭(560980)、中證100ETF(159627)、1000ETF增強(159680)等3只新產品上市,產品詳細信息可以在《ETF組合寶》中查看:
目前市場上的ETF產品眾多,如果研究不過來可以在文末留言,ETF之家在能力圈范圍內給大家逐個分析。
最后跟大伙聊聊這幾天市場熱議的個人養老金問題。
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實施,在36個城市和地區先行落地,意味著除了社保、企業年金這兩項養老支柱外,大伙又多了一項養老保障選項。篇幅有限,我挑重點講:
1、關于繳費。個人養老金的繳費上限是12000元/年,沒有下限,買多買少自己決定,可以選按月繳納,也可以按年,你說了算;
2、關于投資方向和收益。別被海外養老金歷史年化數據誤導了(網傳7%),我們這個養老金寫的很明白:個人養老賬戶提供儲蓄存款、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金融產品供大伙選擇。這里頭“個人選擇”,“個人操作”是關鍵詞,存款和公募基金權益類資產收益和風險可沒法比,因此年化回報就別隨意找參考答案了。你可以理解為“自負盈虧”,回報率全看自己;
3、關于投資期限。正常情況下退休才能提?。ㄒ泼?、喪失勞動能力等特殊情況除外),因此大伙還得掂量下收入情況,手頭本就不太寬裕的朋友也就別考慮了,如果哪天急需用錢,這里頭的資金也只能看看;
4、關于稅費。這筆錢可以免個稅,抵扣多少取決于你繳納金額,頂額是12000元,我舉個例子:
假設小P年薪20萬,社保公積金這些扣除3000元/月,房貸等專項附加扣除2000元/月,那么我每年應稅所得額是:20萬-6萬(起征點)-300012-200012=8萬,套用稅率表,我本年繳納個稅為5480元(360003%+4400010%)。
假設我頂格繳納了個人養老金,我的應稅所得額變為:8萬-1.2萬=6.8萬元,套用稅率表,我本年繳納個稅為4280元(360003%+320010%),比原來少繳納了1200元。
這個抵扣個稅對高收入人群較為友好,低收入的朋友不但抵扣不了個稅,反而退休以后提取這筆錢需要按3%征稅,不太劃算。
具體能抵扣多少,大伙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計算下??傮w上來講我認為這個業務對中高收入人群較為有利,一方面可以抵扣個稅,另一方面可額外強制自己存一筆養老金,屬于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