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沒有延續上周的強勢,盤面上整體呈現先揚后抑,截至周五收盤各大指數跌多漲少,以滬深300指數為代表的大盤藍籌風格跌幅較大,中小風格占優,各指數具體表現如下:
外資帶頭砸盤是導致本周市場走弱的主要原因,大伙看數據,以北向資金為參考,從周一至周五凈賣出額分別為44.24億元、37.57億元、60.01億元、62.24億元、89.22億元,合計凈賣出293.28億元。
別看流出只有200多億,這里頭被砸的可絕大部分是A股的臺柱子,茅指數、寧指數的主要權重股,正可謂是刀刀深入,傷害性極強。
給大家看一組數據,從2016年至2021年,外資分別流入604億、1953億、2896億、3508億、2057億、4352億,對,數據沒錯,即便是2018年外資也買入2896億元。
但今年是多少呢?
166.3億(從6月底至今一路減倉),這也是為啥今年大藍籌比中小盤弱的原因之一,少了外資的加持呀。
當然,也怪不得外資慫,資金都是逐利的,今年茅指數跌了23%,人民幣兌美元貶值14%,老外心一橫,還不如躺在美債里頭,拿著4%+“無風險收益”美滋滋。
就資金層面來講,我倒是認為內資更慫,外資只是少了增量資金整體上還是正數,那砸盤是誰干的?你們怎么看。
再說回近期的ETF市場情況,截至10月21日,全市場共有731只ETF跟蹤325只指數(未統計貨幣類),場內流動基金份額1083.44億份,如下圖所示:
其中,股票ETF本周合計增加124.41億份,港股市場的跨境ETF是主要貢獻方,3只恒生科技ETF份額合計增長70億份,此外恒生ETF增長10.28億份,增減排行榜詳細數據如下:
ETF漲幅方面,主要體現在科創信息、醫藥、教育三個板塊,屬于近期政策驅動的風口板塊,這里頭大伙重點關注生物醫藥,其中的邏輯在上周說過,政策+業績雙輪驅動。ETF漲幅榜詳細數據如下:
下周市場迎來久違的ETF上市潮,國開債ETF等9只產品齊齊上市,產品的詳細信息可以在《ETF組合寶》中查看:
再來聊聊近期的行情,先給結論,短期看反彈的觀點不變,但請珍惜短暫的“窗口期”,理由如下:
從國內來講,近期在政策層面傳遞的積極信號較多,比如基金公司開啟自購潮、中證金融下調轉融資費率40PB、滬深交易所擴大融資融券標的股票范圍等,一一表明上層已展開實際行動,相比5月份的喊話式“救市”此次力度明顯提升,也可以理解為政策底已現。
國內目前并沒有出現更多的利空,疊加政策偏暖,3000左右A股的性價比還是不錯的。至于反彈的力度,從技術上看滬指3150點是壓力位,還有空間;此外還得看正在舉行的重要會議,就現在傳遞的信號,FY政策改變的可能性不大,接下來留意會議動態。
如果政策方面有更多的利好,加上成交量放大,的確可以看高一線(上面說到的點位僅供參考)。
當然,這個反彈的力度和時間一定是有限的,畢竟就外部風險來講并沒有好轉的跡象。比如下月初我認為是個明顯的風險點,美英歐三大央行同時加息75bp這事正好趕在一起,全球權益類資產能否擋住沖擊呢?
至少,我對大A過往的表現沒啥太多信心,大伙也別頭腦發熱,盤面上一漲就來勁,還是要謹慎一些。
最后給大伙看一組博時基金統計的數據,近十年A股出現過三次基金公司自購潮,分別是2015年7月、2020年2月、2021年12月,如下圖所示:
有個明顯的現象,歷次自購潮后,市場底部悄然而至,尤其是最近兩次,比如2020年2月,自購潮后持有股票型基金一年的最后的收益達到52.75%;又比如2021年12月這一輪,自購潮持續到3月份,之后大家都看到了5-7月連漲3個月。
此外,三次自購潮也具有另一特點,機構們也不具備精準抄底的能力,期間市場進一步下探,之后才走出一輪漲勢。
就自購潮這一歷史數據結合我前面拍腦袋的推論來看,政策底大概就是現在這一區間,至于市場底在哪,誰也不可能精準預測,畢竟大家手上都沒有抗日神劇的劇本:“同志們,抗日戰爭已經第七個年頭,再堅持一年,八年抗戰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