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內循環”成為金融市場的熱門話題,它的出現意味著什么?隱含著哪些投資機會?這篇來聊聊經濟內循環。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近日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簡單來講就是當前的經濟壓力不小,既有外患也有內憂,我們要激活內需來改變現狀,讓經濟保持向好的態勢。
那什么是“內循環”呢?
得從中國經濟發展的講起。上世紀80年代,中國經濟利用勞動力數量和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建立起了有競爭力的出口產業鏈,逐漸成為“世界工廠”。
以廣東為例,90年代的珠三角地區大大小小的出口加工型企業遍地開花,比如國外品牌的電視機、小家電為了降低成本,逐漸由進口轉變為國內組裝,因此廣東依靠地理位置優勢成為最受益的地區。
憑借資本和技術的積累,組裝型企業逐漸轉變為代工(OEM)、自主生產型企業。比如當年的美的,開始和日本的東芝合作生產空調在國內銷售,后來慢慢成為自主創新型企業,產品銷往世界各地(2016年美的收購東芝家電)。
這也讓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的模式:外需帶動出口,帶動制造業上中小游產業鏈發展,當然也創造了貿易順差,同時讓順差積累的資本形成循環投資,從而帶動更大的外向型產業鏈規模。
換句話說,過去40年,外需驅動帶動的出口創收(“外循環”)為國內經濟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根據廣發證券的統計數據,1990至2000年出口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5%,進入20世紀,2000至2010年增速更達到20%,推動國內GDP保持增速增長。
但是,這種模式當前遇到了瓶頸。
1、人口紅利消失
十年前珠三角地區遍地都是勞動密集型工廠,如今已經不復存在。其主要原因是人口紅利已經過去,倒逼企業往低成本地區遷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量工廠往三四線城市或者東南亞國家遷移。
2、發展空間遇到天花板
當需求到了飽和狀態,增速因此會放緩。比如自行車出口,隨著需求減少飽和度上升,最近幾年行業出口增速明顯放緩。
3、國際貿易沖突
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一方面是老美把自己核心技術產品(芯片、高端技術)出口作限制,另一方面則對進口我國的產品加征關稅,對出口貿易不利。
從整體來看,目前國內出口對GDP的貢獻呈下降趨勢:
疊加今年的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對出口貿易來講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我們需要改變,此次上頭提出的“內循環”就是重大轉折,同時也釋放出一個信號:利用14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來帶動經濟增長。
如何改變呢?ETF之家根據目前的情況,聊聊自己的看法:
1、產業升級
人口紅利消失,那么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低端制造業就得逐漸淘汰,由過去的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
比如前面聊到的代工型企業轉變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新型企業,它的好處是一來可以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同步實現內需和外需的雙循環。當然,相應的上下游產業也將同步升級,帶動產業聯動轉型。
2、促進消費內循環
利用龐大的內需市場和消費升級的趨勢,我們可以將出口過剩產能轉為內銷。通過激活內需市場來承接過剩的產能,一來可以代替部分出口份額,二來帶動消費升級并提高市場份額。
3、完善產業鏈,提升競爭力
比如目前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從上游電池原材料供應到中游電池、零配件制造再到下游整車生產已經走在全球第一梯隊。
正是因為具備完整的產業鏈因此能吸引全球各大汽車制造商在國內落地,以特斯拉為例,它的到來倒逼上游和中游企業進行產業升級,從而推動行業發展。
比如,特斯拉零配件的國產化,一來是帶動就業,二來是助推供應商技術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當然,一旦產品完成升級,這些供應商不但可以賣給特斯拉,國內相關車企同樣受惠。
目前來看,作為新能源汽車的第一大消費國和出口國,我們正在享受行業發展的紅利。
“外循環”和“內循環”都明白了,那么哪些行業將受益呢?
1、消費
無可厚非,消費當然是最受益行業,而且市場空間廣闊。換句說老百姓只要有錢了,消費能力也就變強。
舉個例子,最近兩個月大漲免稅板塊,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推出,必然帶動高端消費的回流。
以往去境外旅游,奢侈品消費是大頭,為啥?因為免稅啊,能省下不少錢。海南自由貿易港落地,我們在國內就可以享受到免稅的福利,是不是可以帶動消費呢。
相關標的:消費ETF(159928),此外ETF之家認為國內電商行業依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中概互聯ETF(513050)為代表的企業,天花板遠遠沒到,比如阿里、京東、拼多多、美團。
2、高端制造
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經濟內循環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人工智能產業鏈等等。
相關標的:新能源車ETF(515700)、人工智能AI ETF(515070)
3、高科技產業鏈
科技強國是當前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一來是帶動產業升級,二來改變受制于人的現狀,因此發展高科技是經濟內循環的重要技術支撐。
比如半導體、云計算等領域。
相關標的:芯片ETF(159995)、計算機ETF(512720)
4、新基建
“新基建”,是今年國家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根據券商研究機構測算,2020年新基建將給行業帶來超萬億的投資,對相關行業產生實質性的利好。
比如5G建設、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大數據、工業互聯等方面。
相關標的:5GETF(515050),此外未上市的新基建ETF也是值得關注的,目前已有多只產品上報,預計年內會上市。
當然,新基建中提到的城際軌道交通建設,也是值得關注的,它處于新老基建的重疊區域,而且老基建這個“夜壺”向來好用。
5、醫藥創新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高端醫療的需求也逐步提升,市場前景廣闊,比如高端醫療耗材、醫療就診等。
此外,生物醫藥創新是醫藥行業未來發展重要方向,高端生物制藥市場份額長期被海外企業占領,因此國產替代市場空間廣闊,而且能帶動上下游產業同步發展。
相關標的:創新藥ETF(159992)
以上行業是ETF之家認為國內拉動經濟,促進經濟“內循環”的重要行業,具有長期投資的價值,僅供參考。
我們在《ETF組合寶》中創建了經濟內循環組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進去參考(APP內搜索:經濟內循環,即可查找該策略):